围绕中超某传统豪门球队的年轻球员使用问题,MK体育足球评论员李璇提出尖锐观点:若主帅崔康熙在战术体系中并无给予年轻球员足够机会的计划,俱乐部应考虑将这些潜力新星外租至其他球队锻炼,避免其职业生涯发展因缺乏比赛时间而受阻,这一建议引发球迷和业界对国内青训资源利用与球员成长路径的深入思考。
背景:年轻球员的困境与机遇
中国足球近年来持续推动年轻化战略,各级联赛政策也向培养本土人才倾斜,在顶级联赛中,年轻球员往往面临残酷竞争:外援占据核心位置,老将经验丰富更受信赖,而缺乏实战机会的年轻人只能在替补席或预备队中消磨时光,以崔康熙执教的球队为例,该队拥有多名颇具潜力的青训产品,如20岁的中场新星张晓宇和19岁的后卫刘毅翔,但本赛季中超联赛中,他们的出场时间寥寥无几,多数比赛甚至未能进入大名单。
李璇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如果崔康熙教练不打算给年轻人机会,干脆把他们租借到能踢上球的队伍,哪怕是中甲或中乙,年轻球员最需要的是比赛积累,而不是在板凳上虚度光阴。”这番话直指国内青训体系长期存在的痛点——培养与使用脱节,许多俱乐部投入巨资建设梯队,却因一线队成绩压力忽视新人成长,导致人才浪费。
从国际足坛经验看,外租机制已成为豪门球队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手段,切尔西的芒特、詹姆斯等球星都通过租借历练回归主力;日本球员久保建英辗转多队租借后,最终在西甲站稳脚跟,相比之下,中国俱乐部尽管逐步引入类似做法,但系统性不足,往往临时起意而非长期规划。
崔康熙的战术哲学与用人争议
崔康熙作为亚洲足坛知名教头,以严谨的战术纪律和强调身体素质的执教风格著称,他擅长打造防守稳固、反击高效的体系,但也被批评战术保守、用人偏向经验型球员,在其执教生涯中,年轻球员的启用频率始终不高,在本赛季中超比赛中,崔康熙执教的球队平均年龄接近28岁,为联赛最高之一,U23球员总出场时间排名倒数。
这种偏好源于多重因素:中超保级或争冠压力巨大,教练更倾向于使用即战力;年轻球员心理素质和战术执行力往往不足,在高强度比赛中容易失误;俱乐部青训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新人并未真正达到一线队要求,这也导致恶性循环:年轻人越不用越生疏,伤仲永”案例频发。
球迷和媒体对此分歧明显,支持者认为,职业足球成绩至上,崔康熙的务实风格无可厚非;反对者则指责其缺乏长远眼光,违背中国足球年轻化改革方向,李璇的建言正是基于后者立场:“年轻球员不是不能踢,而是没机会踢,如果崔康熙认为他们现在不够好,那就该放出去练级,而不是捂在手里废掉。”
外租锻炼:利弊分析与案例借鉴
将年轻球员外租至低级别联赛或中小球队,已成为国际足坛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此举优势明显:其一,球员获得实战机会,技术、意识和心理得到全面提升;其二,租借球队承担部分薪资,减轻母队经济负担;其三,母队可通过表现评估球员潜力,决定其未来归属。
国内也不乏成功案例,如北京国安将边锋王子铭租借至中甲北体大,其单赛季攻入12球,回归后成为国安重要轮换;山东泰山把中场段刘愚租借至青岛西海岸,后者核心级表现助球队冲超成功,这些例子证明,外租若规划得当,可实现多方共赢。
但外租策略亦存在风险:球员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发展受阻;租借球队战术风格与母队不符,导致回归后难以融入;低级别联赛竞技水平有限,提升效果打折扣,俱乐部需建立专业团队跟踪外租球员表现,并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
青训体系与俱乐部战略的深层矛盾
李璇的建议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与俱乐部短期利益间的深层矛盾,近年来,中超推行U23政策、俱乐部梯队建设准入标准等,旨在强制培养新人,但执行中常流于形式:U23球员首发后很快被换下,梯队比赛质量低下导致“练废不练好”。
究其根源,足球产业生态不成熟是主因,俱乐部生存压力大,投资人更关注一线队成绩而非青训长效回报;青训教练水平参差不齐,年轻球员基础技术不足;足球文化薄弱,社会对年轻人成长缺乏耐心,这些问题非单一教练所能解决,需行业整体变革。
崔康熙的用人选择,某种程度上是这种环境的产物,若俱乐部高层明确年轻化战略,并给予教练组足够容错空间,情况或有所改善;反之,若成绩压力至上,外租或成折中方案,但无论如何,年轻球员的职业生涯不应为体制弊端买单。
构建良性发展生态
中国足球的崛起终须依靠本土人才,而年轻球员的培养必须系统化、科学化,俱乐部应制定清晰的人才阶梯计划,一线队与青训体系紧密衔接,避免教练更迭导致策略反复;完善租借机制,与兄弟俱乐部建立战略合作,确保外租球员获得高质量比赛;借鉴欧洲“双轨制”经验,在追求成绩的同时,设立第二梯队参加低级别联赛,为年轻人提供实战平台。
对崔康熙而言,平衡即时战绩与未来建设是必修课,国际名帅如瓜迪奥拉、克洛普均以大胆启用新人著称,其成功不仅源于眼光,更得益于俱乐部整体支持,若崔康熙能逐步融入年轻球员,或明确外租规划,将赢得更多舆论支持。
李璇的发言虽显尖锐,但初衷是呼吁行业关注年轻人发展,正如她所言:“足球不是只有输赢,还有未来,我们现在欠年轻人的,将来他们会用进球回报。”或许,这才是中国足球最需要的长远视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