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名宿马健近日在一次公开篮球论坛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篮球的整体进步速度已明显落后于国际篮球的发展趋势,并强调所有篮球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勇于革新,否则将面临被世界篮球潮流淘汰的风险,这一发言迅速引发篮球界的广泛讨论和深思。
马健表示,近年来国际篮球战术体系、训练方法、球员培养模式乃至科技应用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篮球强调整体配合和空间利用,美国篮球则注重个人能力与高速攻防转换的融合,而亚洲如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也在积极学习欧美经验并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反观中国篮球,无论是MK体育在国家队层面还是在职业联赛中,仍普遍存在战术僵化、青训体系落后、数据分析应用不足、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
“我们的篮球理念还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马健直言,“国际篮球已经在全面推行位置模糊化、空间最大化、攻防节奏高速化的今天,我们的一些教练员和管理者却还在固守传统的内外线分明、缓慢半场进攻的套路,这种思维定式严重限制了中国球员的发展上限和国家队的竞争力。”
中国男篮近年来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2019年世界杯主场失利,无缘直通东京奥运会;2023年世界杯再度折戟,未能获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亚洲杯赛场也屡屡受挫于新兴对手,这些成绩上的滑坡,不仅反映了球员个人能力的差距,更暴露出整个篮球体系在国际潮流中的脱节。
马健特别强调,篮球的落后并非某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生态系统需要更新迭代,他指出,首先是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国内多数青训机构仍过于注重身高和短期成绩,忽视球员的基本技术、篮球智商以及体能科学化训练,CBA联赛虽然商业化程度逐年提高,但在竞赛水平、裁判专业化、赛事包装等方面与NBA乃至欧洲联赛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教练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不足,许多基层教练甚至从未接触过先进的篮球理念和训练工具。
“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马健呼吁,“不仅仅是球员要走出去,教练、队医、体能师、数据分析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国际高水平团队普遍采用人工智能进行战术模拟、利用大数据分析球员表现、通过运动科学预防伤病,而我们很多俱乐部还停留在凭经验办事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马健的批评并非全盘否定中国篮球的进步,他肯定了过去几年CBA联赛在商业推广、球迷文化营造上取得的成就,也赞扬了部分年轻球员如张镇麟、崔永熙等积极赴海外训练和比赛的选择,但他认为,个别亮点无法掩盖整体性的滞后,唯有进行系统性、结构性的改革,中国篮球才能迎头赶上。
一些业内专家对马健的观点表示认同,前国家队教练王非指出,中国篮球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路径,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必须加大篮球教育投入,鼓励创新思维,避免急功近利的成绩观,还有评论认为,篮球管理部门应当更开放地引进国外优秀教练和训练师,同时推动国内从业人员到篮球发达国家交流学习。
尽管前路挑战重重,但马健的发言点燃了篮球界的自省与改革呼声,不少球迷和媒体期待,随着中国篮球环境的逐步改善和从业人员意识的觉醒,未来能够看到更具竞争力、更符合现代篮球潮流的中国队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正如马健所言:“篮球世界不会等待我们,只有主动变革、拥抱创新,我们才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这场关于中国篮球如何与时俱进的讨论,或许将成为推动行业蜕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