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选秀专家乔纳森·吉沃尼在最新专栏中的一段分析,将青岛男篮年轻中锋杨瀚森送上了篮球圈的热搜,这位常年跟踪评估国际新星的美媒记者写道:“杨瀚森拥有出色的篮球智商、内线技术和传球视野,但他的下肢力量与整体对抗水平尚未达到NBA级别,这限制了他在高强度比赛中的发挥。”专业而犀利的评价,既点出了杨瀚森肉眼可见的天赋,也精准命中了他目前最明显的短板——身体对抗能力。
赛季结束后,青岛国信海天男篮教练组与管理层并没有被外界对杨瀚森的赞誉冲昏头脑,他们非常清楚,要想让这位年仅18岁、承载着中国男篮内线希望的新星真正迈向更高舞台,就必须在这个夏天解决美媒所指出的核心问题,据悉,球队已为杨瀚森量身定制了一套以“增肌”和“关节强化”为核心的夏季特训计划,旨在系统提升其身体对抗能力,为下个赛季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天赋异禀却受困于对抗,美媒评价引发行业反思
杨瀚森的菜鸟CBA赛季堪称惊艳,他场均贡献15.2分、10.8个篮板、3.9次助攻和2.2次盖帽,全面数据背后是MK体育他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球风,低位娴熟的脚步、出色的策应能力以及广阔的球场视野,让人不禁联想到年轻时期的约基奇,正是这些闪光点,让他吸引了众多NBA球探的目光。
随着赛季深入,尤其是在面对联赛中顶级外援和强壮本土内线时,杨瀚森的劣势开始显现,在篮下卡位时,他往往因为核心和下盘力量不足而失去最佳的篮板位置;防守端,在面对强力冲击时,他有时会显得吃力;进攻中,在遭遇高强度身体对抗后,他的终结效率也会有所下降,这些现象都被远在大洋彼岸的专家们看在眼里。
吉沃尼的评价并非贬低,而是NBA评估体系对于国际球员一贯的、冷静的现实分析,在世界上身体对抗最激烈的篮球联盟中,没有一个足够强壮的身体作为“底盘”,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充分发挥,这一评价在国内篮球界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教练、评论员都指出,身体对抗能力不足不仅是杨瀚森个人的问题,更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球员走向更高水平联赛的共同瓶颈。
科学增肌成为当务之急,青岛队制定精密计划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青岛男篮迅速行动,俱乐部管理层与教练组、队医、体能教练团队多次开会研讨,最终为杨瀚森设定了清晰的夏训目标:在保持灵活性和手感的前提下,科学增肌,特别是强化下肢和核心力量,同时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和抗损伤能力。
“瀚森还很年轻,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增肌和力量训练必须遵循科学规律,绝不能操之过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病。”青岛男篮体能总教练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如此表示,他透露,整个计划分为几个核心部分:
-
基础力量建设:重点深蹲、硬拉、腿举等复合型下肢力量训练动作,逐步增加负荷,目标是显著提升其髋部、腿部及腰腹的核心力量群,这是他在内线肉搏中站稳脚跟的根本。
-
肌肉维度增加:结合高强度力量训练,营养师将为其制定精确到克的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体能餐单,确保训练后肌肉能得到充分修复和生长,实现体重的健康增长。
-
关节强化与预防损伤:针对篮球运动员容易受伤的膝盖、脚踝等部位,引入大量的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小肌肉群强化训练,利用瑜伽、普拉提等训练方式增强其关节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能力,这是应对高强度对抗、预防伤病的重中之重。
-
对抗性转化训练:在力量房之外,教练组会安排大量的篮下对抗练习,让杨瀚森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习惯运用新获得的力量,学会在身体接触下完成技术动作,将力量训练成果有效转化为赛场上的竞争力。
前辈案例成为镜鉴,避免受伤是重中之重
对于中国的高大内线而言,“增肌”二字背后往往伴随着伤病的隐忧,从姚明到王哲林,许多内线球员都曾在增重和保持健康之间艰难寻找平衡,姚明在NBA职业生涯中后期屡次遭遇的应力性骨折,就与其体重增加后下肢负荷过大有密切关联,这正是青岛教练组最为警惕的前车之鉴。
“我们绝对不希望瀚森变成一个笨重的传统中锋,他的价值在于他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主帅刘维伟多次强调,“我们的增肌计划是‘精准增肌’,而不是盲目增重,所有训练都会在严格的监控下进行,定期进行身体机能和疲劳度评估,一切以他的长远健康为首要考量。”
球队为此配备了先进的运动恢复设备,如冷冻疗法舱、高压氧舱等,并保证其拥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确保身体在大量训练后能及时恢复,将过度训练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长远眼光:为中国男篮培养下一个移动长城
杨瀚森的成长不仅仅关乎青岛男篮的成绩,更牵动着中国篮球的未来,在国际篮球风格日益趋向速度、空间和全能化的今天,中国男篮迫切需要一位能够跟上世界潮流的现代型中锋,杨瀚森的技术特点无疑符合这一趋势,但他需要一副能够支撑他在世界级赛场施展技术的强健体魄。
这个夏天的特训,将是杨瀚森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升级,如果一切顺利,我们有望在下个赛季的CBA联赛中看到一个更加强壮、更具统治力的内线巨兽,他将在篮下要位更深,防守覆盖面积更大,在激烈的对抗中完成技术动作也更加游刃有余。
美媒的批评,此刻听来或许有些刺耳,但却是一剂及时的良药,它帮助年轻的杨瀚森和培养他的团队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顶级水平之间最现实的差距,幸运的是,他们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已经走上了最科学、最系统的改进之路。
通往巨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由汗水、坚持和科学的努力铺就,对于杨瀚森而言,这个夏天将没有聚光灯和掌声,只有力量房里冰冷的器械和日复一日的汗水,但这一切的寂寞付出,都是为了未来在更大的舞台上,能够更稳健地站立,更响亮地发声,中国篮球的下一代“移动长城”,正在这个夏天,从夯实自己的地基开始。